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30 14:37:29

第1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第2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第3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第4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 6+x=14② 3×42=126③ 60 +23 ﹥ 70④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第5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

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第6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课堂上让学生借助于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第7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方程=23 24÷方程=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第8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24页例7。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解题时根据题意,先把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找出来,再列方程。这一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板书: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

师:出示例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师:边看题边想想。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你准备做哪件事?

生:题中告诉我们商店运来两种水果,一种是苹果,一种是梨。已知条件是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两种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要求的问题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准备设每筐梨重x千克。这样把问题变成了条件。

师:真能干。其他同学都会这样想吗?[板书:设每筐梨重x千克]当我们用x表示题里的未知数以后,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每筐梨重x千克”当作条件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根据题意,找出了哪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生:我找的是8筐苹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

师:还找出了其他相等关系吗?

生:我找的相等关系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量里减去10筐梨的重量就刚好是8筐苹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里减去8筐苹果的重量就等于10筐梨的重量了。

师:好了。刚才已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找出了题中数量间不同的相等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找得正确,而且都注意了先用这个“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书]去和题里原有的条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样好不好,因为要想发言的同学太多。所以请一位同学代表大家的意见列出一个方程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简要地说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谁先说?

生:可以这样列方程45×8+10x=820。[板书]

师:有多少同学会列出这个[指板书]方程?[全班都会]太好了。这个方程对吗?为什么?可别把手放下去了。

生: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方程右边的820千克也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等于总重量的关系列出的这个方程是正确的。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说说,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有意请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为45千克是每筐苹果的重量,8是苹果的筐数。[教师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苹果的总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数。10x表示梨的总重量。

45×8+10x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苹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师:真能干,请坐。请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解答后请翻开课本第24页和书上的解答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与书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视并有意请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怎么,都解答完了。检查过了吗?和××解答一样的有哪些同学?[学生举手示意]谁来说说你是如何检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边,360+460等于820,方程的右边也等于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师:检查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写出来,但我们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后再写出答案。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因有学生举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根据苹果的重量等于苹果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还是46。[板书这个方程]

师:非常好。能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却是相同的。很会动脑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关系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师:这个方程对吗?

生:我觉得不完全对。解方程不好写。

生:这个方程是对的。因为相等关系找对了。

师:[举手同学多还想发表意见]这样,老师说说看法。应该说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根据梨的重量等于梨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只不过我们习惯的写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写在等式的左边。如果列出了这样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两边调换一下,就便于我们解方程了。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大家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再来总结一下解题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题过程中你自己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谁能结合自己刚才解题中的思考过程一步接一步地说出来。

生:第一步是读题后把问题转化成条件;第二步是把转化来的条件拿来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数量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四步是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后一步是检查和写出答案。

师:谁能把××同学总结的思路再说一遍?[有意请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师边引导××说边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同一道题列出了不同的几个方程。它们的解都相同。这是因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不只一个。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来。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确了不是看方程的“样子”,而是要看相等关系找对没有。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指板书]正确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师:请拿出作业本。我们作几道练习题。只设未知数,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题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苹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写上“苹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有意请中差生]

生:设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师:你是根据哪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这个方程的?能说出来吗?

生:苹果比梨少的重量等于苹果比梨少的重量。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先说相等关系,再说方程。

生:用苹果的重量加上苹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于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师:有多少同学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学生举手]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列出的方程也正确。请全班同学都注意,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要根据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题请把方程写在作业本上。

1.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3.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第9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0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其实,这不仅是学生,就包括我们成人在内,在遇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都要认真考虑如何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有必要帮助学生一步步突破这种用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的难点。而在这一环节,我觉得我做得非常到位,我设计了一个“这道题中应该把谁设为未知数x,试着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这样一个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重难点,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因为他们知道怎样正确设未知数,就能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实际问题。可以说他涵盖了此种类型应用题的全部正确过程。因为难点突破的比较实在可行,学生印象扎实,学生当然消化吸收得好。我想:就是学困生虽然一时理解不上来,但他课后一定会慢慢回忆起老师一步步引导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第11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第12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第13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第14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式,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是都是如何进行算式的具体运算上,得数只是作为运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已。教材利用天平来写出等式,了解等式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等式,交流等式和方程的关系,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等式和方程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关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15篇: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平的平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断定,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三、在观察天平平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要理解方程的意义。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