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1 21:48:16

第1篇:《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

刚看完严歌苓的《无出路咖啡馆》。

想想好笑但也是事实,眼下的文学作品,我能读懂的竟不多。时常看到少年作家的头衔见诸报端,或者又有某大赛冒尖出了某新秀,然后就是某文青作品赶超作协元老的销售总量,听到的看到的尚且不敢臆测,买来新秀们的大作一读,竟然全是陌生费解的文字,直到读得令我惶然:难道远离校园太久,竟是被当代潮流远远甩下了?疑虑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时髦的是文字,落伍的是我。

可严歌苓不同。她的文字,让我一读便有戚戚之感。好象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旦相逢,那种真实的喜悦自然流露出来,甚至情不自禁到抚掌叫好。也许是作者大量使用美式用语,或者是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独白,看似随意荒诞却值得深敲细读的冷幽默,连同不露痕迹随意切换现实和回忆场景的手法,都暗中契合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偏好,才会令我对它如此钟情。

对于我读过的作品,所有的文字都会在我脑海中转化成一部影象,在我脑中放映一遍。如果作者没有一点想象力,或者她的作品都不能勾起读者的想象力,那么我多半会立马丢下书,不再继续后面的阅读。因为画面的缺失,使我很难阅读下去。一个失去想象力的作家,就象画家失去眼睛,指挥家失去听力,失去的`将是整个灵魂-太可怕了!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我作为一名读者,想象力都没能得到充分调动,这令我深受打击。为什么喜欢漫画动画?我想可能是这种愿望在那里得到寄托和满足了。

成人的世界,怕的不是四处充斥的暗战和撕杀,而是想象力的完全消失殆尽。在我基本荒废的大学5年里,除了金庸古龙外,至今还唯一记得一部作品,是毕淑敏的《红处方》。同样一本令我通宵读完后痛快淋漓的书。

生活在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里,我当然更愿意看到和读一些歌颂和平的作品,但这不能阻止我去了解社会底层或者说与光明社会对立的阴暗面。人性只有在那种环境下才会脱去光鲜的外衣,暴露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们生在理想最有生机的年代,却在理想变成一种怀旧时完成了我们的成长",除了异国生活的人生阅历,这样犀利的语言和洞察力,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有的,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如此认真对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此"花费"工夫地细致入微地刻画-小说的人物鲜活地跃然纸上,除了唏嘘和感动,我已不能说什么了。

不仅如此,时空交错的背景被作者从容不迫地调换,连故事中的人物本身也理不清头绪的感情在读者看却是层次分明,而在一句精彩对白结束来不及叫好的时候,第三人称的旁白总是恰到好处一针见血的出现。而在放下书后,激动地要写下这篇读后感才能平复我的心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不希望读者去学书中人物的偾世嫉俗和玩世不恭,却以此透视一些平凡人物的渺小和伟大,而且作为一本纯文学读本,及引发对放逐的爱情,自由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它是毋庸质疑的精彩。

第2篇:《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

很喜欢前辈的文字,但每次看她的书之前,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她的故事结局都不算圆满。比如《床畔》中的连长,作者画了大笔墨写他有苏醒的迹象,一次次给读者希望,可最后还是……《芳华》中,女主人公并没有得到男主人公的承诺,他们算什么关系……《陆犯焉识》中,祖母都没能在她清醒的时候听到浪子的悔声……这些虐心的情节让我很揪心。可是又那么顺其自然。你再想其他的情节好像都不合时宜。不过,因为年龄和时代的差异,对于仪式感有偏执的我对于完美结局的定义也与仪式有关。总觉得要有誓言,要有行动,要表达出来,要全部误会都解除才算完美。

本书中的故事结局不算悲,但是看完后,很压抑。对于女主的情感处理,并没有那种释然的感觉,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释然的`只是女主妈妈的情债。

看的时候,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在一旁云淡风轻地为女主人公做着权衡,随着对于安德烈的了解,我将心倾向了他。尤其是在安德烈对里昂说出那番很经典的的话时,魅力值暴增。在我看来,女主就应该及时处理好这段三角关系,和安德烈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看完后,很为安德烈不平,书中对他的篇幅是不多的。女主和安德烈之间也没有很多交流的片段,大都是通过FBI的询问对答来阐述的。这是我觉得看得不过瘾的地方,不过也因此,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安德烈过于高尚,这份细微,高尚的爱让本就卑微的女主无地自容。也许,这也是她悄悄离开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里昂,我是有偏见的。可能不喜欢他的形象,打心眼里觉得他给不了女主幸福。所以当女主在最后还惦记着里昂时,我很不理解。

结局算是开放型的。我很自然地脑补了女主和安德烈幸福在一起的画面。哈哈哈。

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看到的一部剧,<远去的飞鹰>,对于女俊男帅的悲剧,我总会耿耿于怀,所以一直惦念至今。主人公遇到了类似的选择。男主人公是一名中国飞行员,爱上了漂亮的俄国金发女郎。剧中他们,很幸福,很甜,很多情节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晰。可是男主面临如果要娶她为妻,就要放弃喜爱的飞行事业这样的选择。最后,女主替他做出了选择,她离开了。

提到这个剧,就是想感叹安德烈竟然辞去了外交官的工作,再次为他惋惜。可是,这一举动又在情理之中。

我想到了两个词形容这段三角恋,这个选择:理想与现实。安德烈是高尚的,就像天山白雪,无暇而又遥不可及。这不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吗?!又或许是理想的生活。而里昂是一个艺术瘪三形象,我想,在那个时代,是血淋淋现实的映射。女主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理想的很不真实,如果里昂勇敢一点,有责任心一点。或许女主就不用那么辛苦挣扎与抉择了吧。但是想起一句话:哪有那么多选择与纠结,只不过是为贫穷找的借口,顿时又觉得很好笑。

无厘头地敲打了这么多字,心里舒服多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