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人格言语录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30 11:57:43

1、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曾国藩

2、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3、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4、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

5、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 曾国藩

6、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7、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曾国藩

8、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曾国藩

9、在待人上,曾国藩告诉纪泽,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在行为上,曾国藩要求儿子举止要重,发言要慢,还要记住,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方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以成才。他要儿子做有才有德之人:勤俭节约,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

10、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曾国藩

11、"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

12、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也。——《曾国藩日记》。

13、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14、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曾国藩

15、独享台甫为折福之道。

16、大约勤字、诚字、公字、厚字,皆吾辈之根本,刻不可忘。——《曾国藩书信》。

17、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曾国藩

18、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曾国藩语录

19、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也最终会弄明白,会说你实际上在欺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你。——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20、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曾国藩家书》

21、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22、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曾国藩家书》

23、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曾国藩

24、进兵须由自己作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牵制。——《曾国藩书信》。

25、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曾国藩

26、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曾国藩书信》。

27、在清早用单子开出当天应了结的事,当天必须了结它。

28、广其识则天下大。——曾国藩

29、不思,故有感;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曾国藩书信》。

30、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31、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出处:曾国藩全集

32、曾国藩的"善用人"还体现在有效的奖惩机制上,他针对不同的人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措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得皆大欢喜,军心一统。幕府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筹备粮饷,办理文案,处理军机,兴办军工,出尽了力效尽了劳,可以说曾国藩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幕僚们的支持与帮助,于此同时曾国藩也成就了许多人的一生。

33、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34、常常提其朝气为要。——曾国藩

35、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曾国藩书信》。

36、弟处在这种百事都不顺利的时候,也只有采取逆来顺受的法子,依旧不外乎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37、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较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38、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39、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家书》

40、家和则福自生。——曾国藩

41、国度之强,以得工钱强。

42、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43、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44、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曾国藩家书》。

45、易责人而乐讥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无遗行,后可责人;家罔阙事,后可讥俗。

46、纪泽尽管身体薄弱,但保养的方法,也只有在慎重对待饮食,节制嗜好欲望上,绝对不在服药上。

47、军士所过,有取民间一草一木不给钱者,即行正法。望两君日以斯言训做之。——《曾国藩书信》。

48、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49、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50、越自尊大,越见器小。——曾国藩

51、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曾国藩

52、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曾国藩

5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曾国藩

54、一心履薄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55、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56、雅量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唯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57、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曾国藩

58、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传长远之家规;不待一二入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曾国藩家书》

59、天下无容易的境况,天下无困难的境况;终身有快乐之处,终身有忧愁之处。

60、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与好利者共事则已必受累,无实学却徒有虚名当知有祸变,凡专注一事终身则必有成就。

61、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

6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63、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居。

64、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曾国落日记》。

65、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日:"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曾国藩书信》。

66、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曾国藩家书》

67、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曾国藩家书》

6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69、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70、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 曾国藩

7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72、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曾国藩

73、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辛勤劳动)则神钦(神灵钦佩)。

74、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曾国藩家书》。

75、国家名器,不可滥予。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曾国藩书信》。

76、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7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曾国藩

78、大抵与兵勇及百姓交际,只要此心真实爱之,即可见谅于下。余之所以颇得心民勇心者,此也。——《曾国藩书信》。

79、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曾国藩

80、善果证前因,愿斯世无灾无害;拈花参妙谛,惟神功能发能收。

81、凡事后而悔十艮自己的疏漏,与事后而议论别人的疏漏,都是阅历浅薄的表现。

82、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曾国藩

83、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84、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 曾国藩

85、锐气有余,沉毅不足,气浮而不敛,兵家之所忌也,当析细察。——《曾国藩书信》。

86、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诸葛长青:制怒,制怒,怒火烧心,后果严重!

87、今天所说之话,嫡勿因小好坏而变。

88、凡诸弟及吾妻子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曾国落家书》

89、戒奢要从苗头开始,而不是等待以成习惯再行改变,那就是极为困难了。——《曾国藩家书》

90、尔欲稍有至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曾国藩家书》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