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1:47:44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6个,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好句。

2、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教学重点:

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难点:

创编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斯威夫特的资料。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格列佛是伦敦的一个著名医生,喜欢航海旅行的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岛上,岛上生活着一群身高不满五寸的小人儿。格列佛在小人儿国里经历了一段奇特的遭遇,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二)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想想,格列佛在小人儿国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1)小组内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

(三)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是读音要注意的。“吊”“筐”是三拼音节,有介母“i”,但最好直呼。“遮”是翘舌音。

2、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按结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成几类?

左右结构:醒、钩、缝

上下结构:箭、筐、吊

左中右结构:绑

半包围结构:遮

“缝”字笔画较多,注意避让右边。

三、练习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8个生字?(字音、字形)

醒、钩、缝、箭、筐、吊、绑、遮

四、总结

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文章内容方面,要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会复述。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作业

1、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2、向你的父母或朋友,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板书设计:

小人国

受到攻击

受到礼遇奇特经历

协助退敌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继续认识6个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春雨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下面,咱们一起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播放:小雨沙沙)(春雨)

2.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板书课题

春雨沙沙地下着,细细的、密密的雨丝,轻轻地洒在房檐上,积成了滴滴水珠。金波爷爷给它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雨铃铛”。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1)注意看“铃铛”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钅”)评价:观察的可真仔细。

(2)出示铃铛:你们看这就是“铃铛”,它是什么做的?(铜做的)它们都属于金属类,所以“铃铛”这两个字用—(钅)

(3)谁想读读课题?评价:谁能读得比他更好听?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解决读音。

金波爷爷看到这可爱的小雨滴,听到雨滴落地的声音,就写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小诗,你们打开书57页,快来读读这首小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从以前学过的方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认识它。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好,你就夸夸她,读不好的地方就帮帮他。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指名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注意看你的语文书,看他读正确了没有。

评价:这个同学刚才在听同学读的时候,他指着书,听得特别认真。还谁能像他一样?

谁还愿意读读?

评价:你读得也非常准确。

3.集体认读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沙沙响、房檐、串串、铃铛、盖新房、招呼”

A、自由读。

看,房檐上挂着串串小水珠,老师把雨点小宝贝请来了,你们听(播放录音)谁能认出他们来?自己读读。

B、小老师带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评价:认真,声音洪亮

(2)利用认读卡片认读生字。

A.自己读卡片上的生字。

词语都会读了,拿出认字小卡片,把他们整齐的摆在桌上读读。

B、听老师读生字,学生找生字卡片。

下面咱们来做个游戏,我念一个生字,你们找到后举起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评价:你们可真棒,找得快读得准。

4.读全文

(1)自由读全文

刚才我们认识得这些雨点小宝贝,又回到小诗中了。再读这首诗的的时候一定会读得特别好的,自己试着读读。

(2)指名读

咱们比比谁读的正确,流利。评读。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赏读第一、二句,理解:“房檐”、“串串”。

(1)自由读一二句,想想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二句,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下雨声音,看到雨滴都滴落在房檐上了,像一串串的小铃铛)

生:听到了雨声

你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沙沙响)这就是轻轻的,柔柔的春雨的声音。怎么读?(指名读)评价:这雨像牛毛,像雨丝,自己再试着读读

看到了什么?(房檐上有许多水珠)

房檐:课下有同学问哪是房檐?你们看看书上这幅图,指指,找找哪是房檐?

实物投影书上插图:伸出房子屋顶以外的地方就是房檐。

(出示:视频)想不想看看挂在房檐上的小水珠?

这一串串小水珠多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铃铛,难怪金波爷爷给它起的名字叫——雨铃铛。

谁愿意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评价:多美的雨铃铛阿!还谁想读?真美,更美了。

2.赏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这雨铃铛落在地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谁找到了,读读。

(2)是不是就这两声,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就是一串串雨铃铛发出的声音,他不停的在我们的耳旁响着响着。

(4)感受串串雨铃铛发出的声音。

现在,你们当雨铃铛,我们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一串雨铃铛。这一组就是4串雨铃铛,你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丁零当啷)就这几声吗?这雨可是一直在下啊,这声音也要连续不断,怎么读?)

咱们就以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来感受一下雨铃铛发出的声音吧,好开始。

3.赏读第五句,

可爱的雨铃铛们,快做好吧,看,谁来了?(出示:燕子)当你们看到飞来的小燕子,你们会怎么招呼他们呢?想一想,嗨,小燕子……

嗨,小燕子快回来盖新房。看他多着急啊。

嗨,小燕子您好,快回来看看你的老朋友吧。真是只有礼貌的小燕子。

我发现你们在招呼小燕子的时候都举起了小手,在呼喊着小燕子,所以招呼的“招”是——扌,“呼”是口子旁。

出示第五句话。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这里的“它”指的不就是在坐的一个个美丽的雨铃铛嘛。

四、指导书写

1.用什么方法记字形?

2.范写。

3.第一遍把字写正确。

4.第二遍看清位置写端正。

5.写完2遍后,拿出作业纸和书上字对照一下,那儿写得好,那还有欠缺就改改。第三遍就要写得漂亮。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我们一起和金波爷爷赏雨,看到了大自然中的春雨是那么得可爱。也有许多同学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小奖片,请你们把它拿起来,和你的同桌读读背后的内容。

谁的卡片上的词语是描写雨声的,请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课堂练习】

练习说话:春雨在招呼______,快快______。

这雨铃铛指的就是春雨,除了小燕子,你还会招呼谁,快快干什么呢?

(错,你可是春天的雨铃铛阿,)

.它在招呼大柳树,快快发新芽。

.它在招呼小种子,快快出来看世界。

.它在招呼小花伞,快快出来洗个澡。

.它在招呼小蚂蚁,快快出来搬东西。

经过雨水的滋润,小草才会钻出水面,花儿张开了小脸,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生机勃勃。

这么美的小诗,我特别想把他背下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背?

(3)“丁零当啷”是雨铃铛发出的声音,像招呼小燕子盖新房。这首小诗中还有一种雨声呢,谁找到了?像什么?

(小蚂蚁爬)

你还听到过什么样的雨声,像什么?

【作业设计】

1.把这首好听得诗歌背诵给家人。

2.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春雨美景。

3.搜集有关雨的小诗,歌曲或图片。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三上读书法(PPT1)

2、了解欧阳修、写作背景(PPT2-3)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PPT4)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三、研读课文第一节

1、指读

2、点拨重点字词(PPT5)

3、生对照注解,疏通文意。(PPT6-7)

4、投影翻译,明确重点语句。

5、齐读本节思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在第一节中,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PPT8)

生发言后,师评点明确:(PPT9)

比喻。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比喻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变得具体可感,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秋声,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强调答题规范手法+分析+作用)

四、研习第二节

1、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代表质疑,他生释疑,师明确。

4、自由阅读译文,记录重要句子。

5、第2段前半部分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PPT13)

明确:秋之为状

秋色秋容秋气秋意

6、作者从时令、五行、音律等方面生发议论,点明了秋怎样的特性?

明确:肃杀悲伤衰败(PPT16)

五、小结:

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六、做学案上随堂演练

七、布置作业

1、完善学案

2、预习三四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二、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1、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代表质疑,他生释疑,师明确。

4、自由阅读译文,记录重要句子。(PPT16-17)

5、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PPT18)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PPT19)

三、学习第四节

1、齐读

2、说说结尾的作用。(PPT21)

明确:第四段是全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也似乎也要同叹一声了。

四、随堂演练

五、小结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六、作业

1、完善学案2

2、背诵名句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中,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年俗文化。

3.学会12个生字,能认读6个生字。能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背下来。

重点难点:

1.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从爷爷的语言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体会。

2.在学文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懂得生活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过春节你们一定能收到压岁钱。

2、有这样一位爷爷,他给孙子压岁钱的方式与大家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补充板书后出现课题:爷爷的压岁钱。

二、初读文章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朗读互查字词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并把个别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能够正确认读。

三、细读文本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交流

(1)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当时对爷爷的话似懂非懂,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我”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

(2)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菜园里,“我”的身上?他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3)爷爷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

(4)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希望的对象了。爷爷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随机板书:良苦用心想说而未说出

四、精读文本

1.每次爷爷给我压岁钱时都说了什么话,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爷爷说的话,并联系第7自然段“咀嚼”一番,看看我们能“咀嚼”出什么来,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读,批注。

3.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板块一:7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这钱是卖鸡蛋攒下的.去抓一把米来,喂喂这几只鸡!”

(2)引导学生:联系第7自然段中“靠养几只鸡换零花钱,在20世纪70年代里,实在是农家生活的写照”,抓住“攒”感受零用钱的来之不易。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感受到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教师相机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小结:爷爷叫我给鸡喂米其实是想告诉我——农家零用钱来之不易。是鸡使我们的生活好了一点点,鸡是我们的希望。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借助感叹号猜测爷爷当时的心情,读好爷爷说的话。)

板块二:10岁那年

(1)从爷爷“慢慢蹲下身”让你想到了什么?

(2爷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压岁钱在什么地方,而要叫我去量,去扒呢?这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是土地让我们有了菜,有了五谷杂粮,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要靠土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生存。

板块三:12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

(2)爷爷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自己的钱在自己的身上”,这里的钱单单指钱吗?(能力、前途、命运等)

(3)小结:这就是爷爷的话,他是想告诉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本领,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结合“意味深长”理解读)

五、回读文本。

1.爷爷用他最朴实的方法,寄托着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久久难忘。(学生再读爷爷说的话。)

2.这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无不倾注着爷爷对我的爱。那么,爷爷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这就是爷爷的良苦用心。)

3.小结: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爷爷借助压岁钱寄托的良苦用心。他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自己的孙子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来启迪他的孙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扣“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了爷爷寄托在压岁钱上的良苦用心。

2.以读促情:生读7自然段。

体会爷爷与我——前辈与晚辈之间的浓浓亲情。

二、悟“情”

1.爷爷的良苦用心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不断明晰起来。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爷爷三次分压岁钱,使我悄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自读,反馈交流

三、识字

1.检查对要求读、写生字的掌握情况。

2.出示3组词语。

(1)激动兴奋渴盼

(2)奔向直奔咀嚼回味

(3)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似懂非懂

第(1)组词语写出了小时侯爷爷分压岁钱时我的激动心情。

第(2)组词语,给“奔”正音,了解“咀嚼与回味”之间的词义关系。

第(3)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抒“情”

交流,教师小结。

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抒情,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启迪学生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

五、小结

1、快速浏览课文,去发现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哪些特色?(总——分—一总)

2、小结:课文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第1自然段用“回味”爷爷的良苦用心引出下文,第7自然段用“咀嚼”来总结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六、课后作业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爷爷的压岁钱

7岁鸡窝

良苦用心10岁菜园

想说未说出的话

12岁口袋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4.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学习方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西沙群岛: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主要岛屿有永兴岛、东岛、中建岛等。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

海防前哨:原意指位于海防突出位置的前沿哨所,代指位于海防突出位置的地区。

珊瑚

珊瑚: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预习任务:

1、借助拼音会读会认本课生字。

2、能从课文的描述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自主、合作、探究:

1、在课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读一读。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间交流,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3、找己觉得美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

我来闯关:

A、看拼音写词语。

fùráoduījīfēngjǐngyōuměi

()()()

féiliàoshìyèhǎifángqiánshào

()()()

B、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五()十()有()有()成()结()

千()百()各()各()四()朝()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了解南海诸岛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雌、挨骂、驯化”等字词的读音。联系文章内容理解“驯化、迷惑不解”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复习巩固小标题的知识,认识小标题在本文中的作用。

3、通过质疑、品读课文语言了解一些野生动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体会作者对它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揭示课题

1、出示媒体,画面对比,引出“野生动物”

2、介绍作者、作品,揭示课题

(1)补充资料,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媒体)蒂皮·德格雷,父母是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她从小就随父母生活在非洲。

(2)补全课题: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3)齐读课题

二、温故知新,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1.复习已学的小标题作用,了解文章介绍了的三个野生动物朋友

(1)预习反馈,了解文章三部分的内容

交流后板书:大象阿布狒狒星迪豹子杰比

(2)关注小标题,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3)复习旧知,回顾已知的小标题作用

读本文的小标题能帮助我们很快了解作者要介绍那些动物

2.引入小标题新的作用,初步感悟作者对野生动物的情感

(1)关注本文小标题的作用。

交流归纳:看来,作者与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难怪作者称这些野生动物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2)归纳作用。

这篇课文的小标题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情感。

(3)读好小标题。

三、借助文本,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1、说说对大象有了哪些了解?

板书:照顾我

2、品读课文语言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它关照

出示相关文字,朗读

3、感受画面的温馨,体会作者的情感

(1)一个是——蹒跚学步的婴儿,一个是——(大象,有多大啊。五吨)

板书:体型庞大

(2)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画面,说说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同狒孩儿难舍难分

1.读读这部分内容,再看看小标题,说说有什么问题?

2.通过星迪的举动,理解野生动物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1)理解星迪当时的表现。

板书:扑、扯

(2)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星迪这样做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交流,师点评

板书:记得我

3、你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再见面时,星迪会做出伤害我的举动?

4、小结:野生动物也有情感,只是我们人类不太明白它们的表达方式罢了。

(三)学习第三部分: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

在描写与豹子杰比之间发生的故事时,作者在小标题的前半部分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豹子很危险。

出示: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

1、从学生的已知引入,认识豹子的危险性。

2、认识杰比虽然从小被人收养,但依然危险,野性难驯。

(1)重点理解驯化的在文中的含义

(2)自己读读文章,看看从哪些地方看出杰比是非常危险的。

句子1:它可爱得很,我看见它要做蠢事了,就大声骂它……

学生交流

事例一:

有一次,我跟它玩,它用嘴咬我的肩膀。……

①集体朗读

②交流从哪里看出豹子的危险性

事例二:

如果说到这里为止,我认识到了杰比具有危险性,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亲眼见识到了它的野性。

读课文4—7小节概括的语言说说那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从这件具体的事情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杰比真是

板书:野性难驯

3、认识杰比的另一面

(1)再读小标题,思考作者为什么知道你豹子危险还照样跟它玩。

(2)读课文,找出文中反映杰比温顺的语句,品读、交流。

句子1:它看到我并不怕它,所以也不攻击我。……

句子2:有一次,我跟它玩……

句子3:于是……

句4:……它高兴得不得了

(3)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明知豹子危险,还会和它一起玩吗?

小结:借助作者亲身经历,我们看到了豹子的另一面,温顺、通人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句。

引读相关的句子

四、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借助板书说说对野生动物新的认识。

2.小结并板书。

板书:有危险通人性

3.总结延伸

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可爱的小女孩蒂皮·德格雷和野生动物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写出了一个个有趣、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野生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充满野性,却也有情感和灵性。正如她书中所说的——它们也是这个地球的主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对这些野生动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媒体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第8篇:语文教案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