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0:59:42

第1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学生自由读诗

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生练说

2、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第2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又叫“渔父”,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第3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第4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第5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悠闲自在

第6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悠闲自得

第7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1

板书设计

渔歌子(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第8篇:渔歌子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