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7 17:03:07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这组教材的主题是——以诚待人。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这个主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本单元的最后略读一篇课文:将心比心

这两个“心”,一个指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个指的是别人的心,那么将心比心就指的是用我们自己的心比照别人的心。课文讲谁将心比心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带着问题各自轻声读课文。

②交流:阿姨将心比心。奶奶将心比心。

引:能说说她们的做法吗?可以简单地说一说。

(引导简练、概括地说)

过渡:真能干!课文就是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阿姨将心比心,奶奶将心比心。同学们可能发现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浅显很朴素。但是,朴素中饱含着真情,朴素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老师相信,读着读着你一定会深受感动,那么就把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划一划,再读一读,还可以写写批注。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①按要求自读课文。

过渡:好,让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第一件事

预设:

生: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

指名多人读。

评价:阿姨和奶奶素不相识,但她却如此主动如此真诚地帮奶奶,多感人哪!在这感人的举动背后,阿姨又是怎样想的呢?。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指名读,你受感动了吗?

引:于是,她就去主动为别人的妈妈开门。这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将心比心哪!同学们,阿姨做的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而作为奶奶的孙女儿“我”,听了这件事,心里更是——温暖了许久。

过渡:阿姨的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老师相信,妈妈做的这件事一定让你更加感动。我们也来交流交流。

第二件事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读——讲——读——补充——读

扎了两针、鼓起青包——疼

师:针眼处都鼓起青包还不要紧吗?

师:是呀,母亲此时想的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这位护士急需要她的鼓励!同学们,这就是——将心比心哪!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导感叹号的读法。

师:母亲的话语虽然很轻很轻,但是这句话语中包含的情感却很深很深!再次读。

过渡:母亲高尚的言行背后又是怎样的一颗心呢!谁来读一读下面的一句话。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指名多人读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是否再次被感动了呢?

交流,回到课题。

指导朗读时结合课文插图。

引读: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你读懂了吗?

③引读总结(课件随机出现):同学们,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像文中的阿姨那样做到将心比心,那么,当年迈的老奶奶进商场时,我们会为她推开沉重的大门。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像文中的妈妈那样做到将心比心,那么,当初次扎针的护士屡扎不中时,

我们会报以她鼓励的微笑。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我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同学们,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做到将心比心,当同学不小心碰落了我们的铅笔盒时,

我们会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当 碰到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又会怎样做呢?请联系生活写一写。 有些同学特别会思考,特别能写,那么你也可以多写几节。

⑤交流。

机动:小小组组合成一首诗歌。

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

我们心中将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我们人间处处将温暖如春。

四、课外阅读。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小结:大家孝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带头饰表演。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提了两个问题,谁还记得?

生:“这个蚂蚁为什么到书本里面去了”和“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板书两个问题]

师:还记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吗?

生:被小姑娘夹到书本里了。

师:那么我们带着第二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3--12自然段。

师: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到底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呢,我都等不急去看一看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觉得的新奇有趣的事所在的相关句子划下来,并在用笔在旁边写一写你感想。[师巡视]

师:都划完了吗?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

师:你认为哪件事情很有趣?

A生:我觉得书本里的字还会讲话很有趣。[板书:字会说话]

师:从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小蚂蚁和字的对话?

生:第3--6自然段。

师:大家都没有遇到过会说话的字,想和他说说话吗?

生:想。

师:从第3--6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谁想读小蚂蚁说的话?……小姑娘呢?……还需要一个旁白。

师: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字是用细碎的声音说话,后面是不好意思地回答。

师:那你能把字说的话读一读吗?

师:读得不错,谁能像他这样读?

师:我想再请3名同学来分角色读。[请两组]

师:那么听了小蚂蚁和字的对话,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吗?

a生:我觉得小蚂蚁是一只快乐的小蚂蚁,因为他很乐意做一个字。

b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字会认为小蚂蚁也是一个字?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蚂蚁压扁了以后外型相似,而且蚂蚁很小,字也很小。

师:看来你很会读书。

师:这是他认为的一件新奇有趣的事,你还觉得其他的事情有趣吗?

B生:我觉得小蚂蚁变成了字以后还跳跳舞,串串门,每天跑到不同的页数,很有趣。[板书:会走路的字]

师:如果你是那些字,看到了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你会怎样?

a生:我会很羡慕。

师:的确,谁都会羡慕。

b生:我会学着小蚂蚁也在书本里到处走一走。

师:看来你和书本里的字想得一样,你找到课文里相应的句子了吗,能把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我们真是太傻了……那有多快乐呀!

师:为什么字要说这样的一句话呢?

生:因为这些字从没想过动动手脚,走一走跳一跳。

师:既然这样,字对自己说的那一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想来试试?

师:这一句读得不错了,这一段呢?男生读前三句,女生读后三句。

C生:我觉得小姑娘能和小蚂蚁对话很有趣。

师:谁想读一读小姑娘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11、12自然段。

师:现在由我读第8自然段,1、2、3、4组分别读第9、10、11、12自然段。

师:旧书里的字都开始串门了,今天我和你做邻居,明天我和他跳跳舞。那么旧书会变得怎样?

A生:旧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

师:它是怎么不安静呢?

B生: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板书:新故事]

师:你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生:第九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

师: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

师:因为字在串门,所以每天的故事不同,我们没有这样一本书,不知道故事会变成哪些新故事,不过我们试着改一改这两句话,如果让字和标点符号来串串门,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意思?[出示:(1)明明被军军叫走了。(2)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1)

生:军军被明明叫走了。

(2) 生: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生: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生: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生:怎么样?他赞成我,也赞成你。

生:怎么样?他赞成你,也赞成我。

师:一句话中,如果前后词语换了位置和添加改变标点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难怪小姑娘发现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呢!请两名同学分别读第9、10自然段,

生:一本书的字和标点符号换位置那意思就更不同了。

生:汉字真是奇妙,只要稍微变化一下意思就有很多变化。

师:说得好!所以这本书总有新的故事,全班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文字的魅力]

四:总结拓展

师:学完了这一课,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先同座位之间互讲。

[师巡视]

师:谁想讲给大家听?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小姑娘真好,有。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学会生词。

2、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教学准备】

1、课件,收集有关现代科技的新成就。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向问问大家,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生活变化的课文,读题,理解课题,当看到呼风唤雨就想到谁?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现在我们就和路甬祥叔叔一起感受生活的精彩。

简单介绍路甬祥。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看请字形。

2、把读不好的多独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读、理解,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

农耕社会、依赖、潜水艇、船舶、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腾云驾雾、归根到底、出乎意料

2、读句子,把自己读不好的句子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纠正字音和断句等。

(长句不好读,外国人的名字不好读、多音字易错、翘舌音度不准……)

四、默读课文

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找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自学课文

把你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勾画出来,体会体会。

六、小组内交流自学结果

七、全班交流,理解课文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找出句子体会:

如: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举例子)

⑵ 拓展一下:

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

(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⑶ 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⑷ 学习这段的后部分内容:

过渡:

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

读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体会作者是说明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的世纪的?

(做比较)

体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过渡:

我们现在的吸过来府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古代还有哪些幻想都已变成现实的?

我们现在发明发现这么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学习第三段:

⑴ 读句子,相机出示课后的句子体会: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

⑵ 拓展一下:

古代还有哪些幻想已经变成现实了的?

(土行僧……地铁,一日千里……飞机,想入海……潜水艇……)

⑶ 从这段中的哪儿还能感受到呼风唤雨?

出示句子体会: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读句子,说一说愿意,在联系课文的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现代科技发展之快、之多)

体会的读一读。

在这近百年中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我们现代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呢?

⑴ 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⑵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人类

⑶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那里,只是没有被人们知道。

发明:原本没有这个东西,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

⑷ 用“发现,发明”说话练习。

⑸ 了解新成就,区别判断发明和发现:

出示课件:

X射线、 空调、 维生素、彩色胶片、青毒素、圆珠笔、激光、

杂交水稻、移动电话

⑹ 在这段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找一找,理解一下:

改观 改变

过渡:

20世纪人们利用科学成就使我们实现了古代人那么多的幻想,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时,你们也插上想像的翅膀,当一名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明日美好的未来。(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表现)你现在就是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心中明日的美好前景吧!

八、总结

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你们的未来生活更精彩,只要你们大胆的想像就一定发现和发明更多的新成就。就用奇思妙想中董浩叔叔一句话来结束吧。

齐读: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板书设计】

改变 改观

现代科技 人类生活

发明 发现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