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5 11:01:07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3.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注明,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可本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朗读课文,分析理解

1.提示:有些专用词语找出来,先读顺口。

(1)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2)什么是多媒体?

(3)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填空)

(4)哪一段集中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

指名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思考: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是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司令部”)

(5)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教师介绍引入:

其实现在很多电脑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称它为多媒体电脑。

根据你得了解,能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吗?

(五)激情延伸,扩展思维。

1.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电子计算机会“神”到什么程度?

2.将来你想发明这样的计算机。

(六)理清课文脉络,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但作者介绍却浅显易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举例说明,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吸收。

六、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创设宽松、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合作。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搭建舞台、创造机会,给学生以自信、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en、in、un、v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v上两点省写规则。

3、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4、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画面、认识事物,乐于表达。

教学重点:

前鼻韵母的发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难点:

三拼音节的拼读。

学习准备:

字母卡片,音节卡片,生字卡片,田园风光图。

学习时间:

三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出示苹果树,苹果上写上复韵母ai、ei、ui、ao、iu、ie、ue、er)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让我们一起摘吧。

2、学生玩摘苹果的游戏,读对贴一只苹果。

3、你瞧苹果树上又长出了五只苹果,出示:an、en、in、un、vn。

二找出特征,专项突破

1、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出示:n ,指导发音:示范,讲解发音部位和方法

3、学生练读,教师正音。

三、学习前鼻韵母an

1、了解学情:谁认识它们?你怎么认识的?(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可以借助一些事物来读准它们的音。

2、借助图画学习前鼻韵母an

A、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谁知道天安门?给大家说说。

B、指导读准“天安门”,出示:an,告诉学生天安门的“安”就是韵母an的读音。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难点:感受和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板书内容的表格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看图初步感受黄山石的奇妙。2、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去过黄山吗?知道黄山有哪四绝?

2、黄山在我过安徽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为四绝。读了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中可能要写什么呢?

二、观察图画。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象什么。

2、过渡。课文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石头呢?读一读就知道了。

三、读文识字。

1、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不会读的字可通过“桃子”、“树叶”上的拼音来解决。

2、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黄山奇石,用横线画出来。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4、找一找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了什么词语。

即:风景区尤其仙桃石石盘山峰胳膊,巨石每当脖子著名形状

5、课件出示以上词语,开火车认读。注意“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6、巩固识字。

(1)、猜字谜: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学者头上带草帽(著)。

(2)、读新组的词语:山区其它仙人盘子巨人当然著作图形形态

7、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

3、比较字形。区——巨,都是半包围结构。笔顺分别为:区巨

尤——其,都是独体字。它——安,都有宝盖儿。

4、师范写生字,请学生认真观看。

5、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写好后组织学生评议、参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感悟课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悟课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2、理解“闻名中外”和“尤其”。

(闻名中外:国内国外都有名。尤其:特别、更加。)

3、指导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认真观察,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看到石头你会想到什么?

2、找出写这幅图的段落读一读。

3、比较句子:

它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它好像从天山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4、小结: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依次写了“仙桃石”的名字、样子、地点。)板书:

先写再写然后写第二段名字样子地点

5、比一比谁读得好,背得快。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猴子观海”图。观察那石头的样子,看到石头让你想到什么?

2、找出图中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3、想一想这段写黄山奇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试着补充板书。

板书:

先写再写然后写

第二段名字样子地点

第三段地点样子名字

4、比一比,第二、三自然段的两种石头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不好?(写的方式有变化,读起来更有趣。

5、指导朗读。

6、比一比谁背得快。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每四人一小组,每组发一张卡片(内容同板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怎样补充表格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填写。

2、评议。

3、指导朗读、背诵。

4、对比表格中各段的不同写法,讨论:如果各段写法相同,好吗?

(写法有变化,文章才生动)

5、自选一段,试着变换顺序说一说。(如:在山顶的石盘上,有一块巨石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这就是有名的“仙桃石”。)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

2、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挑一块像第2、3、4、5自然段那样说一说。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如:就说“天狗望月”吧,它瞪着眼睛,伸着舌头望着圆圆的月儿,就像要一口吞掉月儿似的。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几只可爱的狮子像是你追我赶,抢一个圆溜溜的石球。

六、指导写字。

1、复习“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的写法。

2、指导写“块、站”。

块:第四笔是横折。

站:第五笔是提。

3、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闻名中外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的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介绍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小白兔去河边田边两次奇怪疑问,最终明白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小动物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等异常表现也能预测天气变化,也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1、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是夏秋季节快要下雨的征兆。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图片和语境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奇怪说话。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1、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节,学会部分生字、词,知道鱼游水面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第2课时:继续学会部分生字新词,知道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并了解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

第3课时: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延伸。

1、录音、投影、生字卡片。

2、头饰:小白兔、小鱼儿。

一、揭示课题,读题:

1、板书课题要下雨了。

比较读题,发现要字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

(下雨了,已经下了,要下雨了,雨还没下)

2、下雨前有哪些特别的现象?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指导:

1、听录音,边听边特别留心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出示新词:

you qi guai jin men hen tou tou qi yan 游到 奇 怪 今天 闷得 很 透 透 气 燕子 o wei chao shi chi bang zhan 哦 为什么 潮 湿 翅 膀 沾了 zhu cai di 小水珠 才能 很低很低 lai a 出来啊 kong 空中 啊 di a 那么低啊 空 kong 有空

3、学习生字:奇、怪、今、闷、很,重点指导:奇、怪、闷

三、通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找出小白兔、小鱼、燕子说的话,把自己读的最棒的话挑出来,前后同学读,特别难读的一齐读。

2、反馈。

四、精读第一节。

(一)出示小白兔的话:

有一天,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①读句子。

②比较读: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小鱼,你怎么有空出来啊?

自由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两个小鱼说明小白兔很想知道,很奇怪很急,读时连起来。

今天说明小鱼平时在水里游,今天表现不同游到水面上来了,很奇怪。(板画:鱼游水面)

看图:小白兔奇怪的表情怎样的?

(眉毛上翘,眼睛瞪大,耳朵竖起,手指点着)

③有表情地读: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同桌,对镜子读。

集体读叙述部分的话,一人读小兔的问话。

(二)出示写小鱼的话:

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1、自由读,说说小鱼说时,特别把哪个词说成重音?

闷得很也可以说很闷很闷,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假想: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眼睛试着沉入水底,体会透不过气来的难过,与透了气以后的轻松。

再读:闷得很难过透口气轻松快

要下雨了:因为要下雨了,所以闷得很,透透气,游到水面上来了。

2、多种形式读。

(三)连起来读第1节

1、教师问:谁来读小白兔的问话?谁来读小鱼的回答?戴头饰,叙述部分一齐读。

2、四人小组合作读,一人读叙述,一人读小鱼,一人当小兔,一人评述,看哪一组效果最好。

3、抽一组,戴上头饰读,评。

五、复习巩固:

1、教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自己又长了哪些本领?

(1)口头练习:要下雨了,_________________

我看到________,就知道要下雨了。

(2)巩固生字:奇、怪、今、闷、很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下雨前,小鱼在水里(),游到()来了。

3、课后查询还有哪些现象,也知道要下雨了。

七、板书:

要下雨了

鱼游水面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由种瓜得豆引出一种现代高科技知识,这样导课,简洁、明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去读书、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种瓜怎么会得豆呢?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

现代转基因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本课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转基因技术,易于被人接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读咀嚼,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三、课件展示转基因图片。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此时,让学生拿起笔设想自己想象中的转基因产品,学生可以把在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实现读写结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相关文章。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己的感受。

6、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五、朗读成诵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作者在描写了暴风雨当时的“狂暴”情景之后,紧接着有描写了什么?和第一部分比起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的什么?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1)昨晚的狂风暴雨似乎要毁灭一切,为什么会带来更加绚丽的早晨?仅仅是风雨洗礼之后,万物更新了吗?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2)作者在暴风雨横行时那最紧张、最难熬的时刻,想到了雨后的美好吗?“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