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6 10:10:33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第2篇:语文教案

江苏无锡 盛宏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 评选最佳展示员。

第3篇:语文教案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一块地非常往前西瓜进行天空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好多地方,看见了好多好东西。这节课让我们来看看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哪些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玉米?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又大又多。还有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又__又__”式词语:

又高又瘦又矮又小又高又壮

又香又甜又白又亮又惊又喜

又说又笑又哭又闹又蹦又跳

又长又细又鲜又嫩又气又急

2.想一想: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想了些什么?

明确:哇!这么多、这么大的玉米啊!看上去好好吃!我要掰一个回家!

3.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明确:因为小猴子这时看到桃子又大又红,真惹人喜爱,馋得不得了,就顾不得玉米了。

4.从小猴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明确: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都很惹人喜爱。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它没有明确目标,做事不专一。

表示“不专一”的成语示例: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表示“专一”的成语示例:

一心一意心无二用心无旁骛

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明确:因为他见一样拿一样,但是见到一个更好的东西,就会把前面拿的东西扔掉。他扔下西瓜去追小兔子是错误的,明知道小兔子会跑还去追。最后,小兔子不见了以后,他就只能空着手回家了。

6.小猴子走在回家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唉!真是不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还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真是后悔啊!现在搞得两手空空,等会儿回家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的。唉!

7.找出课文里描写小猴子手的动作的词语,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确:“掰”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扛”指用肩膀承担物体;“扔”指把手上的东西丢掉;“摘”指用手采下或取下;“捧”指用双手托;“抱”指用手臂围着。

8.你能用上面的词语造句吗?

明确:

①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

②爷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去。

③小华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④小华帮奶奶摘苹果。

⑤小周捧着几个苹果回家去了。

⑥这个西瓜太大了,他抱不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__________,再来到__________,又来到__________,最后回家了。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__________,再摘了__________,又抱了__________,最后去追__________。

明确:

(1)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选择生字填空。

①扛②扔③抱④捧⑤掰

(1)今天我跟着奶奶到玉米地里( )玉米。

(2)我看见平平在教室里乱( )东西。

(3)妈妈一回家,我就想要( )妈妈。

(4)小猴子( )着玉米一边走一边玩。

(5)我( )着心爱的玩具,舍不得放下。

明确:

(1)⑤(2)②(3)③(4)①(5)④

3.总结。

课文写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就摘了玉米;又来到桃树下,看到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来到瓜地里,看到西瓜又大又圆,又扔了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只小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略)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习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习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习,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习,加以巩固复习。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习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习。

在学生口头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

(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习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

(2)画句找答案

(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习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习。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习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近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第5篇:语文教案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