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5 10:40:1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2、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

1、要求学生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决。

2、读书汇报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道多少?

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凡尔纳其人。

1、再次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出示)

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 (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过渡:原来,耿老师为同学们创设的问题极其简单,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不自信,没有勇气挑战,因而只能得到失败,正如德国叔本华所说:

——叔本华(德国)

(出示):

那些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四、明确主题,感悟升华

1、看了同学们的表现之后,耿老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交流,说说你对耿老师话的理解。

①耿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②“语重心长”“遒劲”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你们不能干”是教育学生在老师面前要有自信心,要敢于超越老师。“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说明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险阻。)

1、过渡:通过讨论、交流,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耿老师的用意。

(再现):

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课前我们对这句话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感悟、理解,你还会有更新的感受吗?

2、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小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上节课,耿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那么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鼓起勇气,迎接知识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步入“比一比”知识天地。

二、知识天地

(一)比记忆

给括号里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

耿 嘀咕

①(gěng)老师 ②心里犯(dí gū)

朕 嘀嗒

嗤嗤 愕

③她(chī)地笑了 ④我惊 (è)了

媸媸 谔

插 崎

⑤一段(chā)曲 ⑥书山有(qí)路

播 琦

(二)比眼力

投影

1、认准字,读准音。(生认读)

2、说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生强调)

3、教师范写:

①“拳”第五笔撇与第六笔捺书写时要舒展大方,第七笔要落在横竖中线的交叉点上。

②“插”偏旁在左,书写时左窄右宽,第八笔竖稍倾斜在竖中线上。

③“攀”共19画,书写时注意“木”字的捺变点,第5、6笔的交叉点要与第7、8笔的交叉点落在同一竖中线上,第13笔横要与上半部的宽窄度适宜。

1、学生练写。

2、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比收获

选择本课喜欢的词语,写在积累卡上。

(四)比文采

《谁敢试一试》写了一个小个子女生看似弱不禁风,但她却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她的自信与勇气令人佩服。那么生活中你有过用自信战胜困难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学生自由言表。

2、小练笔:

把你刚才说的以“勇气·自信·成功”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写作建议:

① 叙事要完整。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选取自己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字数不限。

1、学生作品展读。

2、师生共同评价。

三、阅读欣赏

勇气与自信

勇气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勇气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教学反思: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读“焕、氧、碳、囱、嚣”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重点难点:了解我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读中悟法

为略读课文,建议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说明方法,在读中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读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建议将朗读、默读、速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

(二)理清层次,体会写法

1.理清层次。

教师以“‘我’为什么爱在树林中漫步”这个问题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

这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第一至四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就是“我”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层次上的特点,快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动笔画记,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写法。

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说明方法。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在前两说明文中学到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在中又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可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3.激情朗读。

可让学生选择文中优美的语句或者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激情朗读。如第一自然段讲绿色的作用,可先让学生欣赏几张美图,或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将学生带入“绿色的诗一般的境界里”,再进行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补充说明绿色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读出对绿色植物深深的谢意。

在激情朗读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还使读者读来更亲切。

(三)交流回顾,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本组三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说明文章的特点。

教师可在课外收集一些有代表性、有特色的说明文读给学生听,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当中去。

板书设计:

丰富的绿色

我爱在林﹛清新的空气﹜亲近自然身心舒适

中漫步茂密的树冠

鸟叫和虫鸣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会认7个字,积累词、句,能正确运用。能大方地在同学之间表演、交流。认识班上同学的名字,通过这种途径,扩大识字范围。

教学重点

1.发现识字方法规律,总结中识字。

2.会认7个字。

3.积累词、句,能正确运用。

4.能大方地在同学之间表演、交流。

5.认识班上同学的名字,通过这种途径,扩大识字范围。

6.培养大方的说话态度和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流。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我的发现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眼力”,看谁能得到“智力眼”的称号 。

出事本组生字。

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

5. 用带有拼音的生字,口头组词。

二、 我会认

1. 出示生字卡片。

2. 指名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些字

3. 再读生字。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读成语,借助拼音认读。

2. 同桌对读,再指名读。

3. 用其中的一词造句。

二、我会写

1. 自由拼读。

2. 连起来读整句话。

3. 按田字格要求写正确。

三、读一读,找一找

1. 自由读文,找找有几段。

2. 再读文,说说每段的意思。

3. 有感情读文,背诵课文。

展示台我会唱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唱歌比赛。

2. 评出优秀小组。

识字擂台

1. 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卡片上。

2. 介绍自己的名字互相认一认。

3. 认识小伙伴的名字并记住它。

第三课时

春天到了,我们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味。“春天在哪里”你们在哪里找到它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一、 小组交流,你找到春天了吗?

二、 组内交流春天的图画。

三、 贴画

安排六个板面贴上小朋友的画。

四、 评画

1. 组内评,看谁讲的最好。2. 全版评,评出最好的。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