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0:54:15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丰富的想象,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教案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看地图,找一找太平洋在哪里,喜玛拉雅山有多高,长城有多长,天安门广场有多大,还有哪些世界之最。

教师:地图、长城、珠穆朗玛峰、太平洋、天安门等图片和其它资料。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初读感知阶段: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正确认读13个生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能试着讲这个故事。

精读感悟阶段:

[重点部分处理]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入手,在读中理解词句。

⑴结合重点句子“陌生”、“黑了”、“迷路”等词语感悟蒲公英的伤心,结合几个之最的图片和其它资料感悟祖国的伟大。

⑵想像感悟。

⑶表演感悟。

⑷利用补充的资料感悟。

⑸以读促悟。

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

课文非重点词句的理解要以读代讲。

[课内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其它之最。

[作业]

指导写好生字,完成练习册。

[课后延伸]

课下在采蜜集上画画自己心中的大,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还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你自己是着按照4+4模式设计些本节课教案:

自己设计的感触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教学重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具:

教学方法:引导、点评

教学流程: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己的习作,找出最满意的地方。

2、小组间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词语,进行赏析。

4、对部分不尽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作好记载,当经验保留。

6、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过程进行。

2、提出希望。

3、学生代表发言,本次习作的体会。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挂图、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初步了解并会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引入课文

(1)教师随手抓起一张废纸(准备),揉成一团随便扔在地上,接着问: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做了什么?老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但是老师刚刚看到有些小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第18课。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48页。同时在黑板上揭题,齐读课题。学习“纸”字(请看幻灯片),带读,注意翘舌音,右边比较难写,老师板演,学生书空,并数笔画。应注意的难点是:强调"纸"字下面没有点,可以用"地下没有木屑"来帮助记忆;末笔是一个斜钩。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桌下的纸团是从哪里来的?请小朋友们合上书本,先听录音。在听的时侯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朋友的故事呢?

(2)放录音,结束后,指名回答以上的问题,得到^答~`案后,出示课文挂图。

(3)那么丁丁、小刚和冬冬各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在读的时候要按照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圈起来,自己想办法记生字。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

(1)丁丁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第1节,指名读第1节。

①要求回答提出的问题。

②学习生字(请看幻灯片)

a、“完”:带读,跟读,指名读(板书:田字格中教师书写),说说间架结构。

问:做完作业的"完"是什么意思?

b、“作业”:(步骤同上)。“作”字还要注意平舌音;“业”注意笔顺(学生看田字格下“业”的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c、“成”:(步骤同上)。难点是读音(翘舌)和笔顺,末笔是点。

③齐读这一小节。

(2)我们来看小刚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2节。

①要求回答上一个问题。

②学习带读字“踢”(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

③齐读这一小节。

(3)那么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二节。

①回答。②学习生字“脸”(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③齐读第3小节。

4。巩固生字和新词

(1)出示生字和新词卡片,抽读(纠正),带读。

(2)书写指导,重点是“纸,业,成”。

5。作业:朗读并抄写课后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3个小朋友各是怎样对待纸团的,搞清楚几个动作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抽读生字和新词(用卡片)。

2、讲读课文

(1)自由朗读,看课文共有几节,指名回答。

(2)学习第1小节。

①指名读第1节,其余同学想:纸团原先是谁扔的?怎么会到小刚脚下?

②指名回答,小结:丁丁随手扔下的纸团滚到了小刚的脚下。

③齐读。

(3)学习第2小节。

①那么小刚又怎么做呢?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哪个是小刚?你怎么知道?他做了什么?

②小刚把纸团踢到了冬冬的课桌边,那他又是怎么踢的呢?请一个小朋友读第2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回答。

③问:小刚为什么要悄悄地踢纸团?

④小结:小刚看到地上的纸团,悄悄的踢到了冬冬的身边。

⑤齐读第1小节。

(4)学习第3小节。

①现在纸团到了哪里?那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请小朋友看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

②指名读第3小节,其余小朋友听的时候想一想:冬冬什么时候把纸团扔进了纸篓?为什么冬冬要在那个时候捡起来扔呢?

③指名回答并小结:下课后冬冬自觉捡起地上纸团,扔进了纸篓。

④齐读第3小节。注意最后一句,丁丁和小刚为什么脸红?

⑤指名回答。(因为知道自己错了,冬冬做的对。)

小结:冬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丁丁和小刚改正了乱扔纸屑的坏习惯。

3。齐读课文,教师总结

(1)朗读课文。

(2)出示思考题。

①课桌下的纸团从哪里来?

②这个纸团来到了谁的身边?

③这个纸团最后到了哪里?

(3)讨论以上3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丁丁--小刚--冬冬--纸篓纸篓

(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丁丁、小刚和冬冬3个小朋友对待纸团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他们谁做得对?为什么?小朋友回去好好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下节得再讨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不能乱丢果壳纸屑,自觉保持环境,巩固生字和新词。

教学过程

1、讨论课后问题,加深理解课文

(1)指导朗读全文。

(2)看课后练习4,说说丁丁、小刚和冬冬谁做得对?为什么?

(3)那丁丁和小刚知道自己错了吗?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丁丁和小刚脸红了)

(4)请小朋友想像一下,丁丁和小刚两位小朋友,以后会怎么做呢?

2、行为指导

(1)请小朋友们对照一下,我们班里有哪些小朋友像冬冬呢》我们为这些小朋友鼓掌。其他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2)问:①别人把废纸扔在你的桌子下,你应该怎么做?

②你看到别人桌子下有废纸,怎么办?

③纸团要扔进纸篓里,那么香蕉皮、西瓜皮应该扔在哪儿呢?

指名回答。

小结:不能乱丢果壳和纸屑,小朋友要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结合课后练习5,齐读。)

3、作业练习

(1)复习生字,口头组词。(完、作、业、成、脸)

(2)完成课后练习2和练习3,指导纠正。

(3)结合作业本练习题,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读“肴、斟、羲、熏、逸”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以故事作为开头的方法。

3.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难点:感悟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来之不易。

教具课件

(一)故事导人,感知书圣

1.教师口述开故事。

2.点明“文士”既是“书圣”王羲之,书法作品即《兰亭集序》。

3.让学生体会这样开头的好处。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出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课件或字帖,让学生对“书圣”的作品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

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如下几点,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熏陶;2.创造独具特色的书法新体;3.善于从动物身上学习书法规律;4.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字音上,要注意“斟”是翘舌音、前鼻韵母;“肴”的声母是“y”不是“x”,要把字音读准。

2.文中涉及书法艺术的四字词语较多,可引导学生积累。

文人墨客笔墨纸砚佳作纷呈提笔疾书一挥而就雄健有力自然潇洒出神人化各具神韵独具特色运用自如笔势开放富于变化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3.对于词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佳肴:美味的食品。

矫健:强健有力。

飘逸:洒脱自然;优雅不俗。

(四)朗读欣赏,感悟书法艺术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王羲之书法创作的过程以及他的`作品的介绍。这些语段生动、传神,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1.“只见一位文士,取过蚕茧纸、鼠须笔,迎着和暖的春风,兴致勃勃地提笔疾书,一挥而就。”

这段话描绘了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过程,寥寥数笔,把王羲之自然潇洒的创作过程出神人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王羲之书写的画面,并通过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当时的场景。

2.“他认为运笔时,要如白鹅两掌齐力拨水,这才能运用自如,使全身精力都贯注于笔端。”

“白鹅两掌齐力拨水”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用腕技巧。清代有位书法家曾作诗日:“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人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由此可见王羲之钻研书法之深。

3.“他的书法,笔势开放,富于变化,有时如浮云般飘逸,有时像惊龙般矫健,而结构又十分严谨。”

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特色。教学这段,教师可使用课件分别展示《兰亭集序》中的20个“之”字,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体会书法艺术的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把他们体会到的这种“美”读出来。

(五)联系实际,学习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来的,这是与他善于思考、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分不开的。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这课文的收获。

(六)课后练习

第2题要求学生体会“如”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第1句中的“如”是假设的意思,可以替换成“如果”;第2句中的“如”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疑问

∴大陆在漂移?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很用力,但是因为不合作,相互不配合,所以大车“至今还在原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搜集动物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鹅、大虾、梭鱼图片)

师:老师请大家说说,在这三种动物中,你认识哪种动物,它们的身手是什么?

生:第一个是天鹅,它会飞(飞翔)。(师板书:天鹅)

第二个是虾,它会游泳。(师板书:大虾)

第三个是鱼,它也会游泳。

师:说得正确!

(指梭鱼的图)谁知道这种鱼的名字?

(请学生试说。假如学生答不出,师随机讲解补充。

师:这是梭鱼。(板书:梭鱼点出“梭”字)请跟我读。(学生认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世界著名的寓言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

师:昨天大家回家读了这篇课文,读熟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

学生自由小声地读课文,点画生字自主学习。教师参与指导,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识记。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积极、很认真。看来昨晚大家回家都认真读了,看到大家这么好学,老师很高兴。

2、一个同学读

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它同学仔细听,听听自身读得是否正确。

3、初步推荐读后体会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很仔细。现在老师想知道,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中学习生字词

1、师:平时同学们在读书中积累了很多词语。你们想让自身的词语“百宝箱”更丰富一些吗?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电脑一个个出示生词,大家齐读。

然后出示生字,再读。)

师:你想怎样学习这些生字?假如你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学习生字词,你们会怎样学习?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比竞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学的最快!

2、推荐: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师:同学们识字的方法真多!有的用了本学期新学的识字方法—部首查字法,有的用想象字形记忆的方法,有的用了自身认识的字换一换的方法……大家可真棒,相信大家用了这些方法以后自身也能认识很多字。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

(1)师说字生指字

(2)组长说组员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词语“百宝箱”里增添了那些词语?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

(男女同学对读、抢读、开火车读)

4、学习“步、弓”

观察着两个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

书空这两个字。

5、师:你最喜欢那些词语?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积累词语情况)

师:在学习中,不知不觉,我们又学会了这么多新词,这些词语,都是我们说话的好朋友。

(四)朗读中感悟课文

1、小组合作读

师:同学们生字认识了,积累了很多词语,课文一定会读得更熟练。想不想与组内的同学合作读课文?

你准备怎样与组内的同学合作读?

(学生分组读课文。组长组织好评价。全班汇报朗读。)

师:(根据汇报,指导朗读。)

谁来帮他评价一下?

你愿意和老师竞赛朗读吗?

2、推荐读后体会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考虑,三个动物合伙拉套,大车却未动分毫,难道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

生:不是,他们都使劲拉了。

师:那为什么大车却分毫未动?

师:你最想对这三个动物说什么?

师:可见,大车至今未动分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三个动物不使劲,而是因为不合作。

(师板书:不合作未动分毫)

3、师:生活中有没有大家合伙干事情,因为不合作而干不好的情况?

和同学意见不一致时,你是怎么做的?

(1)只顾发表自身的意见,和他人大声争吵。

(2)耐心地听他人的意见,再发表自身的意见。

(3)不参与讨论,看热闹。

(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扮演课本剧

5、续编故事

师:他们三个明白了以后,假如有一天,他们再来拉这辆车,会怎么样呢?

(五)选择性作业

1、把这篇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这篇课文读给妈妈爸爸听。

3、把这篇课文变成一幅画画出来。

选择你喜欢的作业来完成,好吗?

第7篇:语文教案

1、会读“舒、必”等14个生字,会写“杯、件”等8个生字。

2、了解太空生活与我们地球生活的区别。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重难点:学习生字,增进太空常识的了解,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

2、课文讲了哪些趣事?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同桌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3、用生字组词。

4、交流生字的偏旁和字型结构。

5、用学过的方法记生字。

四、读读说说。

必必定________钩衣钩_________

通通道________喷喷射_________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图书馆看看,再去了解一些有关太空的生活,以及介绍宇航员生活的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卡,指名读我会认的字。

二、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讲了趣事。

2、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趣事,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朗读、表演、讲评书……)。

3、每小组检测学习效果。

4、全班自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趣事。

三、太空中的生活真有趣,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太空生活。

宇航员生活呢?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自读生字。

2、说说生字的结构和偏旁。并记住这些生字。

3、师示范写字,书空练习。

4、用生字组词。

五、描红练习。

六、作业:

1、听写生字。

2、预习33课。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