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3 10:11:3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能力目标: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能区别指定的6组“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情感目标: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山区小学生上学的情景,表现出他们爱上学、爱生活的情感。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展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在描写孩子们上学的欢乐情景时,巧妙地将大自然的特点融合在字里行间。通过“自己是怎样上学的?”这贴近学生的问题和播放山区风光课件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读课文和检查字词,可以消除学生读书障碍,使学生读正确。但以往教学常常因为检查字词切断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感情线。因此,本课设计这一环节时,注意将重点词汇融入在课文内容之中。本课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非常适合朗读。但孩子在自读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一些课文中描绘的情与景。因此,教学设计要重在朗读与感悟,避免过多分析。课上采用换位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起上学的朋友。师生在课文描绘的情与境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课堂上师生共同体会着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与自由。整节课下来,消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语气无不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文创造的情境中感受“学习语文真快乐”。 教学重点: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1.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引入课题。

一年分为四季,一年四季给你什么感受?说一说你眼中的四季是什么样的。那么在上学的路上你有没有认真观察四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上学一路歌》

二、初读课文。

(一) 自己借助工具书读一读学一学。

(二) 在读中认识新词

小溪 教室 滑冰 滑梯 或者 帮忙 闭眼 互相免除

(三)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记忆字形,理解字意。强调 :“ 免”读音。

(四)让学生发现生字结构的特点,教师指导书写。

(五)5页2题形近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生字及新词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在课文中你还能正确读出来吗? 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及新词。

(二)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按自然段检查学生朗读。

(三)小声读,思考:你认为写的是那里的小学生?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四、小结。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上学的兴趣。

五、作业。

5页2题

教学反思:

个别字的笔顺和字音教师要加强强调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加以注意,记忆深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生字表初步识字,正确认读字词,正确读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二课,首先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

二、新授。

(一)分段朗读后回答下面问题:

1.课文中描写了哪几个季节上学时的情景?

2.你认为写的是哪个地区的小学生?从那里看出来的?

3.你觉得这样的上学路好不好?为什么?

(二)再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上学时开心么?你是从那里知道的?”动笔画一画,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说一说。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你可以将他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么?引导学生朗读。

(四)想象:充满快乐的上学路上是每个人都向望的,到底一年四季它是什么样的呢?

(五)齐读、个别读、分组读结合,让我们再用读来表达出小学生们的欢乐心情。

(六) 引导学生积累:这篇课文有很多好的词句,请你将自己喜欢的词句

划一划,然后读给大家听。

1.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教师帮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我也有一些喜欢的词句读给大家听。)

(七)想想:课文最后一句“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为什么同学们到了学校还要怪学校太近太近?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想说些什么?

三、练习。

按课文原文填空。P6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二)想一想,你在四季哪个季节的上学路上最快乐,试着写写。 板书设计:

2 上学一路歌

春夏 秋 冬

野花溪水 野果冰

教学反思:

学生在感受山村孩子上学的快乐中被孩子们的快乐所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在描述自己的上学时更突出了一路的快乐与兴奋。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xx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20xx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20xx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20xx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

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 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 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壁”等词语。

4、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性学习纲要

一、读一读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查一查

要求查出不明白词语的意思并抄在书上。

三、说一说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四、画一画

1、画出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打上“?”

五、主题探究

南沙群岛美丽在哪里?

六、拓展

查找有关南沙群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谁能复述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出示问题:南沙群岛美丽在哪里?

三、小组汇报

我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了,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果。都准备好了么?

思考

1、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 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

不竭"的意思。)

2、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

3、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4、你知道南沙群岛有哪些珍贵的海洋生物、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

5、结合课外搜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学生以总分的句式说说。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有(),有()。

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有(),有()。

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有(),有()。

四、拓展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有关南沙群岛的图片或文字。

五、总结

南沙群岛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六、布置作业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3、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沙群岛

地理位置

物产丰富

景色优美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