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0 11:30:12

第1篇:语文教案

一、认字

1.读《春姐姐》这首儿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基础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自己认识的字画下来,给同学们读一读,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同时,使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独立识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唱儿歌,并把儿歌读通顺,边读边启发学生想一想儿歌所描述的情景,想一想文中的两个亲亲究竟是什么意思,并试着想像亲亲坡上草,坡上一片绿、亲亲小河水,鱼儿唱歌曲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在读儿歌的基础上,认识四个字。

二、学习韵母ü

1.可以让学生观察去、绿、曲三个字的拼音,告诉学生去和曲的拼音中声母去q后面也是ü,只是ü碰到声母j、q、x后,上面的两点要去掉。然后让学生反复慢读这几个字,体会ü的读音。借助小鱼吐泡图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ü的字形。最后借助鱼的读音让学生读准这个字母的读音。

2.继续练习四声。先读带声调的韵母ü,体会四个声调的变化,再让学生读读儿歌中带有此韵母的字,体会其声调,并说出它是几声。

3.巩固记忆字形。

4.写韵母。ü占中格,两点最后写,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四笔写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

1.让学生观察yu,借助鱼这个字掌握yu的读音,并告诉学生yu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读音和韵母ü相同,只是比ü稍长。然后让学生观察yu,说说准备怎样记住它。强调yu中的ü实际是ü,yu由声母y和韵母ü共同组成,ü上的两点要省略。

2.练习四声。出示带声调的音节yu,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四声中声调的变化。

3.巩固记忆字形。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懂例文《铅笔刨刀》,知道这篇例文写了有关铅笔刨刀哪几方面的内容。初步感知状物文章的写法。

2、能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对照例文,懂得写一种文具的要领。

3、按习作的要求观察自己的铅笔刨刀或其他文具,弄清它是什么做的,形状怎样,上面有什么图案,它有什么用途,先说再写。

二、教学重点

按习作要求观察自己的铅笔刨刀或其他文具,弄清它是什么做的,形状怎样,上面有什么图案,它有什么用途,先说在写。

教学难点:懂得写文具的要领:按顺序写,写的.生动逼真。

三、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小黑板、各种文具

四、教学过程

(一)练习说话,激发兴趣

1、说话,提要求

出示说话句式:我的真棒,因为它。

2、学生自由练习

3、集体交流(选择四、五名学生,夸不同类型的文具)

4、小结过渡

老师真想不到同学们的文具那么美,用途那么广,真是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呀!这样吧,我们来把它写成文章再比。怎么写呢?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1)讨论确定观察方法

观察要仔细,要有顺序,你想按什么顺序观察铅笔刨刀?

(整体部分、上下、外里等)

(2)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铅笔刨刀

先从它的质地、形状两方面观察。

(3)口头交流

(4)再观察它主要部分的颜色,有什么用途。

(5)口头交流

(6)小结过渡

2、导读例文,知道写什么,怎样写。

(1)轻读例文,想想:作者观察描写了铅笔刨刀的哪些方面?

(2)读后交流。(提示:质地、形状、颜色、用途)

(3)继续读文,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4)交流

3、小结文具的一般写法:

写文具,一般要先有顺序地仔细观察,再抓住文具质地、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生动逼真的描写。当然,观察还可以从局部到整体,这都要根据文具的特点。

(三)运用写法,集体口述。

1、出示轿车文具盒。

2、交流观察方法并观察描述。

(1)你想先介绍文具盒的哪些方面?(质地、形状、颜色、图案)

(2)练习口头表述并交流(先一一分述,再把三方面连起来说,注意引导表述方式变化。)

(3)指导描述内部特征及用途。(先分后总)

(4)指名口述。(一、二名,并简单评价)

(四)个人说写,运用写法。

1、话题要求。

2、各自按顺序,抓特点练说。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详议(两三名)

5、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具,说自己的特点。

6、学生各自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写一种文具

按顺序仔细观察抓特点描写逼真

整体质地

形状

颜色(图案)

部分用途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掌握aabb式的重叠词。

2.借助拼音拼读故事,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3.学唱歌,续编歌词。

重点难点:

续编歌词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万花筒——aabb重叠词

1.出示卡片(清清楚楚快快乐乐):生认读词语并说出词语特征。

2.大家齐收集:

说出自己熟悉的这类词语。

3.了解如何判断这类词

1)师出示:清清楚楚——清楚

2)引导学生练习

高兴——高高兴兴上下——上上下下

……

4.比较句子

1)出示:

花儿开了。

花儿张开了笑脸。

下雪了,树儿都白了。

下雪了,树儿都披上了银光闪闪的'长裙。

2)生说出两句的异同。

3)师引导学生:第二句是用拟人手法把植物当人来写,生动具体。

4)生练习把句子说生动具体:

小树在晃动。(小树在点头)

桃花开了。(挑花露出了笑脸。)

……

5.读读背背

1)出示带有拼音的古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2)生借助拼音自读

3)师范读

4)生,读背。

第二课时

(三)大舞台

1.出示歌曲

2.生听录音歌曲

3.师生唱歌曲。

4.引导学生续编歌词。

一只小花猫,喵,出门找鱼儿,喵,喵喵,叼着鱼儿回了家。

一只小黄狗,汪,出门找骨头,汪,汪汪,咬着骨头回了家。

一只大白鹅,哦,出门去玩耍,哦,哦哦,池塘戏水不回家。

……

5.展示学生续编的歌词。

6.生开心地唱自己编写的歌儿。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员、贴、翔、喂、耍、涛、汹、涌”这8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翔、员、贴、喂、耍、涛”。重点理解“贴着”“沿着”“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直线划出写“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

4、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知道有些动物会“预报”天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了解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理解和运用有关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3、理解海鸥妈妈说的话。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测、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叫气象员。有一种海鸟,我们可以从它不同的飞行情况,知道海面上不同的天气情况,因此有人叫它是“海上气象员”。

2、板书课题:海上气象员

学习生字“员”:读准整体认读音节。

渗透写字指导:员: 口+贝 最后一笔是点。

说说你知道的“**员”,如,儿童团员、少先队员,司令员……

二、初读课文

1、边看书边听老师读课文:海上气象员是什么鸟?课文写了它几种不同的飞行情况?

2、板书:海鸥。

3、自由读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了解海鸥妈妈三种不同的飞行情况。

(1)自由读前四节课文:划出写海鸥妈妈怎么飞的句子。

(2)学习句子:

A读一读句子:了解句子内容。

B说一说内容:妈妈是怎么飞的?

(逐次板书:贴着海面飞;沿着海岸飞;半空中盘旋)

C出示生字卡片,学一学字词:

学习“贴”:用换部首法记住它的字形。

学习“翔”:拼读三拼音;字形分析:左边羊的最后一笔是撇。用双手作海鸥演一演飞的样子。

理解“贴着海面、沿着海岸、在半空中盘旋”的`词义。

D练一练朗读:注意情景变了,朗读的语气也应该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三、复习巩固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海鸥妈妈飞翔。

海鸥妈妈贴着海面,欢快地飞翔。

小猫捉蝴蝶。

2、 写字指导。

请分别写出每个字的指导要点。

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羊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撇”。

员:上下结构。最后一笔是点

贴: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下面“撇”是没有的。

耍: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而”,不要写成“西”。

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海鸥妈妈3天飞行情况是不相同的。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