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9 17:17:07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八: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布置作业:

第2篇:语文教案

设计思路:

《笋娃娃》是一堂识字教学课,这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把字、词、句、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主拼读。

二、重点突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时,我针对每个字的不同情况,教学各有所重。如“哭”字,学生很容易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在教学时我就着重指导字形;如“身”字,对于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同时读准翘舌音和前鼻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我就着重指导读音。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情境,和字宝宝交朋友,送字宝宝上火车游戏等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堂识字课中,还指导学生书写了“泥”、“呢”两个生字。写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再弄清楚两个字的笔画顺序,最后还强调了重点笔画的书写方法。

总之,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2.学会写“泥”、“呢”2个生字。

3.初步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识记12个生字是本节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泥”、“呢”两个生字写正确、美观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竹林图,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读题,指导“笋”(sǔn)的读音。

二、创设情景,识记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出示生字词。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笋娃娃?

(2)课件演示竹林中发生的变化,随机出示生字词:

ní泥土ne呢 草cóng丛 大声hǎn喊 shǔ数shēn身边

kū哭 nǔ努力挺zhí直 到chù处dōu都是

2.识记生字,和字宝宝交朋友。

(1)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识字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

3.坐火车游戏,分清生字的结构,巩固生字的读音。

4.生字回到课文中,学生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学生合作读文。

三、重点指导,探究写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泥”、“呢”两个生字的字形,比较异同。

3.指导“泥”、“呢”两个生字的笔顺。

4.强调书写“泥”、“呢”两个生字的重点笔画。

5.学生练习写生字。

6.自我评价。

四、生谈收获,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说说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小结下课。

第3篇:语文教案

课题:《对韵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在对对子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导入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关于儿童的电视剧《少年大钦差》,不知道你们看没看,我特别喜欢陈文杰这个人物,他非常聪明。他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大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草)。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儿歌里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对子,你们愿不愿意自己先读一读?遇到困难怎么办?

(拼音老师来帮忙,认真读,仔细看,在帮宝宝找伙伴。)

学生轻声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学习字词

1、精读

师:刚才老师感觉有一些同学读的有些吃力,可能是一些生字宝宝在捣乱,现在我们再把第一小节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字宝宝,再用喜欢的方式学一学,同桌互相考一考。

2、汇报:

师: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字宝宝。

生读生字

师:老师在文中也找到了字宝宝。(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演示。(或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这里出现了2个生字,一起读一下。谁愿意把“雾”(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字介绍给大家。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谁再介绍介绍“夏”(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字,书写时哪部分需要注意呢?

(2)课件出示山水画(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这幅画的景美不美?你能用书上的哪句话来形容一下呢?(青山伴绿水)读一读这句话并介绍“伴”。

(3)第一小节的生字小朋友们学的真棒,那是不是能把第一小节读的更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课件出示图画)(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看的出来这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很多蔬菜瓜果都丰收了,想不想亲自去采摘品尝一下。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快乐的采摘节吧!

(1)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字宝宝

(2)课件出示带词的图片(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读一读,去掉图片再读词,再去掉拼音看谁读的`准。

(3)课件出示(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菜”和“芽”,观察一下有什么共同点,说说怎么记住它们,再说个词语。

(4)课件出示(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葡萄穿紫袍”,读一读这句话,给“穿”“紫”找个伙伴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师:现在我们和所有的字宝宝都成了好朋友,再读课文一定感觉轻松多了,愿不愿意读一读?可以看屏幕也可以看书读。

中间休息:律动

(四)巩固练习

1.休息完了,想不想把刚才的词语再读一读。看屏幕(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这么多词语谁读的又准确又响亮,就会有一只漂亮的蝴蝶来为他喝彩,谁愿意读?(生读)

2.感情回读。

词语读的这么好,放到文中一定能读的更好!

第4篇: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2.5分钟 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课件】 (4分钟 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 chuán shū nì sù líng dīng gēng

教谕 椽子 生疏 溺爱 肃然起敬 孤苦伶仃 万象更新

hún è méi cuān lù nìng

浑浑噩噩 光大门楣 蹿房越脊 绿林英雄 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景象或事物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绿林英雄: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中的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组织集团。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作家作品 (3分钟 8:56:30)

(1)学生简介

(2)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季羡林(1911.8.6~20xx.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学者、翻译家和作家。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三、研读探究

1、季先生在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时,一开始就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同学们,“灰黄”的颜色可以让你联想到什么?(1.5分钟 8:59:30)

明确:荒凉、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带着饥饿和痛苦。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童年是“灰黄”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勾画批注要点,然后小组讨论归纳。(讨论3分钟,归纳4分钟 9:01:00;9:04:00)

明确:出生时社会 混乱黑暗、家境衰落贫穷至极、平日生活异常艰苦、六岁离开母亲去济南。

资料补充:

①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那一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北方发生瘟疫,南方发生水灾。社会 混乱得一塌糊涂。

②“然而真正从心眼里爱我的只有母亲一人,别人不过是把我看成能够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这一层道理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离开母亲的痛苦我却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一条老狗》 【出示课件】

去济南使他离开了母亲,生活条件的改善却伴随着痛苦的思念。所以作者才说自己“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在济南期间,季羡林只回过三次家,不是探病就是奔丧。此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母子俩再未见面。这对与母亲感情深厚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永不能挽回的“永久的悔”,而且这种“悔”随年龄的增长,愈发痛彻心扉。季羡林去世后,于20xx年4月5日清明,他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回到“母亲身边” 的生前遗愿。

3、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字?(9:08:00)

明确:苦

4、作者写苦难的童年生活,目的仅是为了“展览”“控诉”苦难吗?(9:08:30)

明确:不是

私以为,季先生是为了“缅怀”苦难。他是在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再深重的苦难也无法剥夺永恒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缱绻情怀,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难的背景下也闪现了耀眼的光芒。(1.5分钟 9:09:00)

5、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每天最高的享受》和《开始认字》两部分,然后讨论归纳“我”的童年在苦难的“底色”上还有哪些“亮色”? (讨论2分钟,展示2分钟 9:10:30;9:12:30)

明确:每天吃半个白面馒头、偷吃死面饼子、与小伙伴畅快地游戏(可以看得出来我是很快乐的。)

6、在这何其简单的快乐中,却使我们看到了那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2分钟 9:14:30)

明确:人性--善良、友爱、天真、活泼

人情--邻里情、亲情、友情

7、我们探讨至此,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你觉得真是这样的吗?(9:16:30)

明确:不是。

8、作者写了童年这么多事情,却在第八段说“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这到底有没有意义?简要说说理由。(3分钟 9:17:00)

明确: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珍惜一切、知足常乐,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难的贫瘠的土壤里还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来。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让人脆弱、懒惰、一事无成。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幼时贫”之所以如此保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长志、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

9、仿照例句,谈谈你对“苦难”或“贫苦”的认识。(写2分钟,展示2分钟9:20:00)

在苦难的土壤中,快乐和幸福也会倔强地发芽开花。

在贫苦的底色里,乐观和希望也会骄傲地发光发亮。

10、谈收获:可从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待人处事方面、生活态度方面、教育孩子方面谈你的收获。(3分钟 9:24:00)

四、教师总结

季羡林写的一百年前的童年生活,既有刻骨铭心的痛苦,也有难以忘怀的快乐。他教导我们应该拥有“审苦”情怀,珍惜在苦难生活中磨练意志、积极进取的机会;也应具有在穷苦生活里找寻乐趣的能力,珍惜人性美和人情美。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苦恼与挫折,勇敢面对,还能苦中作乐。(1.5分钟 9:27:00)

推荐:(1.5分钟 9:28:30)

曹文轩《青铜葵花》(城市小女孩葵花和哑巴男孩青铜的苦难生活,但他们在苦难面前总是从容的、镇定的)

伊朗电影《小鞋子》(丢了一双鞋子的阿里兄妹承受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温暖的感觉,那是一种乐观的充满希望的情绪。)

第5篇:语文教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习作分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习作“味道好极了”,说说看,你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大家都用自己手上的笔有滋有味地写下了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美食,欣赏你们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这次我们的习作选材很丰富,(媒体:图片)有写到传统美食的,也有写到洋快餐的,有些风味小吃的,也有写各地菜肴的。在写法上,有从色、香、味几个方面介绍的,也有写自己品尝美食经历的。

大多数同学的习作都能符合要求,可以称作为“较好”,出现了几篇佳作,看了你们的文章就让人馋涎欲滴,老师打了个“好”,也有个别同学的习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好好修改。

二、集体修改习作

1.师:老师征得两位同学的同意,把他们的作文打印了出来,都写得不错,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对照着写作要求,评一评,改一改,相互取长补短。(媒体:写作要求)

2.师:拿到文章以后,认真地读一读,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片皮鸭(媒体出示)

臭豆腐(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

3.师:接着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从你们的习作中撷取的几个精彩片断,他们把美食的`外形、味道等都写得特别具体,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作者读)

(1)黄鱼

(2)方糕

(3)八宝饭

4.师: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一下。欣赏了几个精彩片断,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一位同学来修改一下他的习作。认真地读读这篇《宁波汤团》,发现问题改一改,可以做些记号。一组同学重点看一下文章是不是存在语病,如果有,帮他改好。另一组的同学,重点品品文章中描写味道有没有写具体,如果没有,想想怎么改?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师:经过这么一改,宁波汤团的味道也名副其实了。其实呀,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

5.师:最后,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这位小作者很有创意,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外婆生日那天,全家人到饭店吃饭,美味的鱼翅上桌,大家都品尝起来。 而小作者却把他的那份鱼翅让给了年迈、牙齿不太好的外婆,虽然他最后并没有品尝到这美味,但付出了爱心,得到了长辈们的夸奖,这样的人生体验对他来说也同样是──味道好极了。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认字8个,写字9个。

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情感:初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识字。通过阅读感受艺术的魅力,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仿写一段话。

难点:发挥想象力,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语文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画[课件展示],我们来一起欣赏吧!

点评:学生的习作展现在自己的面前,从他们的世界里走进本课。导入设计自然、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复习巩固

(一)小画家笔下的世界是多么美丽呀!老师这里也有一盒彩笔,它们都着急了,看看它们给我们带来什么?

1、谁来读读?你能读吗?看看这支小彩笔,你读读。

点评:小彩笔的设计生动、可爱,学生非常喜欢,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巩固了已学知识。

(二)多么可爱的小彩笔!文中的彩笔更神奇呢?打开书,让我们读读吧,想想文中的我可以用彩笔画出什么?

1、(板书:美丽的今天、明天的理想)

2、明天有着美好的理想,那么小彩笔都画了哪些景色来装点美丽的今天呢?

三、新课

(一)学习“美丽的今天”部分:(出示课件)

1、轻声读课文,找一找小彩笔都画了哪些景色来装点美丽的今天呢?

点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找寻美丽的景色。

2、分析句子:

A、“蓝色的直线”:听,清澈的.小河缓缓流过田野,哗哗哗,小河在说什么呢?指生说!你就是小河,你想说什么呀?那你来读读。

师评:我听到了:稻田说:“他很高兴!”、“谢谢你,小河!”

点评:老师的评价性语言丰富,易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谁还看到了不同的景色?

B、“黄色的圆”:中秋明月挂在山尖,是什么节日到了?这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

听了你的读,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那你能带着微笑读吗?

点评:让学生学会发自内心的感受中秋明月带给人们的温馨,学会带着表情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C、“连绵起伏的远山”:你来读(2人)。这句话,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

师自评:我觉得我读得挺好的,眼前的景色好美呀!谁能跟老师比一比?

点评:老师自己的范读及自评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可从中得到启发,并可进行再创造!

D、“细细直立的三角”:我看见同学们都想读,那你们同桌之间读读。

师评:我刚才发现这个同学读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可真有创意!你来读给大家听听。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塔可真高呀!我们跟他学学!谁再来读,你再试试!

点评: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同时老师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又学会了一种读书方式。老师的大胆表扬更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过渡语)远山、明月、小河流水、高高的电视塔,多美丽的一幅画呀!我们刚刚用彩笔画出了美丽的今天。谁来给大家读读!(生配乐读“美丽的今天”部分)现在,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同去感受明天的理想吧!

(二)学习“明天的理想”部分: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完之后就坐直,老师就知道了!

2、请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谁来说说?

3、分析句子:

A、“透明的海洋”:一眼就可以看到海底世界,太奇妙了!你看到海底都有哪些宝藏呢?

解释宝藏:对,沉船,只是不幸的事故。海底世界可神奇了,还有什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吧!各种鱼类,石油,丰富的矿藏。那你来读。

B、“绿色的太阳”:多美好的愿望呀!要真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舒舒服服过个夏天了!

C、“结满面包的大树”:真是个充满爱心的孩子!你们知道吗?地球上的一些角落还有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正面临着饥饿,土地荒芜、庄稼不再生长,战争、灾难,夺去了他们的粮食。他们多希望能有一片面包来填饱肚子!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朗读的方式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他们吧!(全班)

D、“长上翅膀的小朋友”:师范读加动作:“我画……”,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吧!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明天的理想”这部分,给与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进行品读,让他们能够把刚学到的读书方法适当地进行应用,各种形式的读更给了学生的展示机会。而老师的积极评价,绘声绘色的语言,和学生一同学习的态度,使得本课进行到此刻达到高潮。

3、五颜六色的小画笔描绘出美丽的今天和明天的理想,让我们心情无比高兴,那么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配乐)

4、多神奇的小画笔呀!它画出了我们的想象,实现了我们的理想,你能仿照课文说说吗?四个人先说说吧!

四、布置作业

我们用语言的彩笔,描绘出美丽的今天,畅想了明天的理想。学了这篇课文,下课后你还想做些什么?(生自由答)

你喜欢哪项作业,就做哪项作业。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谢谢同学们!

更多相关内容: